【行·师者本色】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许舒雯
营造“结晶环境”,助力青年成长
许舒雯老师是我校药学院团委书记、本科2015级毕业班辅导员,获得“2018年度上海市优秀共青团干部”荣誉称号。2014年,许老师从华理硕士毕业,后留校担任辅导员。自参加工作以来,许老师始终坚信:每位学生都是一颗优质的晶核,只要给予他们稳定、有效且持续的结晶环境,就一定可以造就一方绚丽,而学院团委要努力营造符合青年学生普遍需求,又可个性化定制的“结晶环境”。
领路前行,引导学生成长
共青团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让党的科学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广大青年群众中入耳入心、付诸实践。“走对路,走在前,带领青年一起走。”许老师秉承着这一理念,为学生成长成才引路。除了不断加强自我学习外,许老师对学院团委、各基层团支部在理论学习上要求非常严格。无论是学院团校、团支书沙龙、示范团日等学院特色活动,还是团支部建设、团日活动、团支书选任培养等基础性工作,许老师都会面面俱到,不遗漏任何细节,带领学生团队修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管理规范。在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骨干养成了每天看“新华社”“共青团中央”“青春上海”等微信公众号的习惯。
“我万万没想到,第一个看到我获得‘优秀团干’消息,并向我表达祝贺的人,是一位正在准备毕业的大四学生。”许老师说道,“在公示之前,他应该不知道我曾经申请过这个奖项,而且我很诧异他是如何第一时间知道的。后来他告诉我,他担任学院团委学生骨干期间,早已习惯了每天浏览工作相关的各大‘官微’,这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才能第一时间看到我的获奖公示。”
药学院的院训是“良药苦口、忠言逆耳”,意为积极进取、敢为人先、创制良药。为传递院训精神,2014年底,在许老师的带领下,学院吉祥物“药药”和“坛子”闪亮登场。“药药”的原型是一颗人参,寓意药学院学子将刻苦研制良药,治病救人,不负国家和学校的栽培与厚望;“坛子”表示“肚大能容”,希望药学院学子不仅在专业知识、学科思维上有更包容开阔的视野,还应在综合能力上有充足的锻炼,更要在人格上做到虚怀若谷、胸襟宽广。“这个社会有很多负面的声音,但我想尽力让学生看到更多正能量,也许我只能影响十个人,但毕竟我影响了十个。”许老师非常珍惜和学生交流的每一个机会,无论是形势政策课、大学生职业生涯课授课,还是团课、主席团会议、年级大会、班会等场合,她都会认真准备,努力在学生中扬起积极向上的药院文化。
链接资源,助力学生发展
2015年,许老师牵头组织了一支学生团队到新疆开展社会实践,走访了新疆维吾尔药业等多家当地声望较好的医药企业,让同学们走工厂、下车间,与企业里的技术骨干们一同交流。团队中有位2014级本科生,通过此次实践锻炼开始真正思考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并将自己的理想抱负立在西部。2018年临近毕业时,他主动选择奔赴雪域高原,在海拔近4000米的聂拉木县城建功立业。在他的影响下,女友主动报名了2019年的“西藏专招”计划,目前已经通过笔试、面试环节,两人有望双双扎根雪域高原,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为祖国的发展效力。于此,许老师倍感自豪,基层团组织力量虽小,但能够为同学们搭建学习实践平台,能够帮助他们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切实助力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
针对学生的需求,许老师还在学院里组织开展了“学术小讲堂”“午间零距离”“就业服务月”“医药行业模拟校园招聘”等各类青年成长助力活动。另一方面,许老师还分管学院校友工作,她充分挖掘校友资源,努力为学生争取更多的实习和工作机会。借助学院与海湾旅游区联合立项“i药行动”志愿服务项目的机会,许老师与海湾旅游团共同挖掘更多的合作点和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她还借助多方力量组织学生前往“一带一路”沿边地带、西部地区贫困县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许老师认为,虽然我们手上的资源有限,但国家、社会和学校的资源丰富,只要我们善于寻找和发现,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资源搬运工。
作为一名基层团干部,许老师深知为党争取青年人心、汇聚青年力量重中之重。对此,她有着自己简单而执着的坚持——将心比心,真正把学生当做朋友。对于学生,她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弟弟妹妹。平日里,学生遇到问题,她从不推脱,问题无论大小都会尽量亲力亲为。为了不打扰学生上课,她常常错开自己的午饭时间,利用中午间隙和学生交流。在她的微信和qq里,满满的都是和学生聊天记录,甚至很多对话都出现在夜间10点-12点之间。正是因为这些点点滴滴的付出,许老师成了学生口中、心中的“自己人”,有学生把她设成“手机紧急联系人”,有学生在路上碰面主动把自己的男女朋友介绍给她认识,有学生毕业两三年后依旧和她联系,经常聊聊彼此的近况,凡此种种,都更坚定了她关爱每一位青年,不负学生的信任,为他们办好实事,做好他们前进路上引路人的信心和决心。在未来的日子里,许老师将继续立足岗位,坚守责任,继续引领好青年学生、服务好青年学生。